您的位置: 首页 >示范基地>基地经验>详细内容

基地经验

精准示范,高点架构果业服务平台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8-10-29 00:00:00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各位领导,各位专家,各位同仁:

大家好!

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,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,社区教育也面临新的发展需求,我镇社区教育中心面向“三农”,注重“三实”,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一宗旨,与时俱进,精准示范,高点架构果业服务平台,去年6月,在省、市、县各级领导的高度关心和大力支持下,我镇教育服务“三农”高水平示范基地创建工作通过验收。现在把我们的工作向各位领导和同仁作简要的汇报。

一、基地概况

海安市大公镇地处南通市与盐城交界处,是海安市的农业大镇。早在2003年,我镇社区教育中心开始与我镇境内新高果业公司结对挂钩,创建了优质梨栽培示范基地,2006年被评为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,在以后的10多年中,该果业公司先后获得“南通市特色农业示范基地”“江苏省绿色食品重点品牌”等20多项荣誉。示范基地六大品牌的优质梨荣获昆明世博会银奖、铜奖,江苏省果品评比一等奖、江苏名牌产品、江苏名特优农产品、上海交易会“畅销产品奖”。通过多年努力,如今基地有标准园2000多亩,推广面积2600亩,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,年纯利润400多万元,辐射农户数达2360多户。

二、增强教育服务“三农”的主要举措

(一)健全保障体系,提升示范基地建设标杆

我镇党委、镇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示范基地的建设,成立领导小组,由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任组长,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,科学规划各阶段工作。在基地建设过程中,有求必应,政府为基地用地做了农户的大量工作,把土地统一流转到村委会,村委会再跟基地签用地协议,确保土地供应到位。20 ?遭遇水灾,果园积水很深,政府购买设施,组织人力,及时排涝,确保果树未受较大的损失。镇社区教育中心,采取“挂、聘、邀、培”相结合的办法,解决师资难题。与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等科研单位达成技术依托协议,邀请教授来基地做果业种植技术讲座。聘请海安县林果高级工程师陈培、陈爱山、葛建忠为示范基地技术顾问,大公镇林果专业行家常年作为示范基地技术指导。

(二)拓展培训路径,彰显示范基地服务功能

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,做到五个结合:即一技一训与综合培训相结合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、课堂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、广电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、开设讲座与印发资料相结合。

一是组织送科技进村入户,每年组织科普宣传小分队深入村组基层开展活动6场次以上,每年举办梨园夹种技术、疏花和疏果技术、梨树修剪技术、果实套袋技术、人工辅助授粉技术以及科学施肥等各类培训班10期左右,受训人次每年达1200多人。组织果业公司职工企业管理培训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,规范合作运营。

二是引导农民多读书多学习,借助大公镇较好的农民家庭文化室建设基础,以家庭文化室为核心建立农民学习圈,鼓励广大农民主动参与到互学互帮的群体之中。

三是开通大公镇社区教育网站,开辟农民致富信息专栏,每年编发信息技术1500多条。

四是自编科普小报《大公科技》,每年印发1000多份,免费发送到全镇农民家庭文化室、农技协会组织和相关种植业、养殖业大户以及其他部分农户。

(三)优化辐射网络,发挥示范基地引领作用

努力做到开发一个项目,推广一项技术,培养一批人才,致富一方百姓。

畅通信息渠道

建立了优质梨栽培信息指导中心,畅通了“农科院、技术推广站、科技示范、辐射农户”的信息传递通道。基地通过棚架栽培、无公害农产品培育,实现了高产量、高品质、高效益预期,通过网络,将这些技术以“快餐”形式在第一时间递送给全镇及周边各种植专业户,此举受到了广大种植农户的众多点赞。

以点带面

组织人力深入全镇15 个行政村调查摸底,建起了“五水一高梨”种植户档案以及示范户档案,推行一人带一组、一组带一村、一村带一方的方式,培养了一批懂科学、善管理、会经营的果农群体。目前已在全镇扩展到6个示范辐射区,培养出20多名科技示范户。在基地辐射推广的各类示范户中,每年增收幅度在10%以上。于坝村十三组刘才根,种植优质梨12 亩,一年纯收入达5万多元。于坝村十五组村民周克元,种植优质梨17.48亩,年纯收入已达8万多元,双楼镇刘圩村周建国,种植 “五水一高”梨20亩,年纯收入达9万多元,海安农场周俊,种植梨树15 亩,年纯收入7万多元。

打造推广平台

从2011年开始,基地每年举办一届“梨花节”。以“赏梨花,观田园风光,购生态食品,创旅游品牌”为主线的梨花节吸引了来自县内外各地的客商和游客,这个活动得到政府大力支持,现在每年梨花节,市政府旅游局一起主办,市委相关负责人到场。有效实现了示范扩大。政府拟进一步加大政策和经费扶持力,正规划建设具有观光农业特色的新型果业栽培示范基地,不断提升项目品位。

镇优质梨栽培示范基地建设虽然取得了诸多成效,但与教育服务“三农”的高标准和高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。今后将不断强化辐射能力,加强新品种、新技术转化,努力将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“科技园、试验园、示范园” 为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,全力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。
 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