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社区教育>知识讲堂>详细内容

知识讲堂

家校合作也要讲究“情投意合”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8-06-22 00:00:00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如今,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愈发重视,家校共育理念不断普及,但在一些中小学,从批改作业到课堂值日保洁,再到监督学生考试,都成了家长的“分内事”,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边界趋于模糊,家长正在成为一支随叫随到的“编外教师”队伍。(515日《半月谈》)

家校精准配合,以期实现“家校共育”的最优化,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可忽缺的组成部分。然而,当下的一些家校合作,似乎越走越逼仄,家长不高兴自己成为不取薪酬的“编外教师”,教师也不痛快——有出力不讨好或好心没好报的冤屈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,当下的教育环境、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,让现在的老师几乎只剩下教学的权利,而被剥夺了老师管学生的权利,教师不得不更多地“麻烦家长”“依赖家长”。

另一方面,也与部分教师和家长认知偏差有关。个别老师看到,家长“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”心切,对学校教育寄予厚望,于是拥势而居,家校合作每每被人为地演绎成“利益交换”,模糊了家校合作的边界。而一些家长,则忽视了教师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良好基本面,一味地用势利的眼光揣度教师、揣度教育,担忧自己没有为班级为教师做事,教师会对孩子“不待见”“穿小鞋”,违心地接受老师和班级的“求助”。

其实,家长要摆脱家校合作中的“编外教师”之痛,教师要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,让家校合作走上心有灵犀的“阳关道”,关键是,要设法达成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有效真诚沟通。

首先,家长和老师双方之间要坦诚相见。老师不要利用手中的资源与权力“待价而沽”,同时“利益交换”的行为也不该是“行为世范”的老师应该做的。如果是老师自己的任务,请不要轻易以家校合作的名义转嫁给家长;需要家长适当支持的工作,一定要家长真心自愿,千万不能利用孩子进行情感绑架。家长对教师对教育,要看大局,大多数教师,无论是对待学生还是对待家长,是能做到“一碗水端平”的。有时间有能力可以积极支持参与家校共建,这既是对孩子的成长陪伴,也让孩子因看到你的乐于奉献,而以你为榜样,因你而自豪。如果有特殊情况,家长对老师的要求做不到的,不妨解释清楚,开诚布公,直接告诉老师和孩子,绝不要勉为其难。

其次,家长和老师双方之间要相互尊重。教育也是服务,这是教育对教师的至上要求,若错误地理解为“生意”上的那类服务,要求教师视家长和学生为上帝,那将戕害了教育,戕害了学生。现在不少家长当孩子成绩没有达到期望的标准时,往往不是去找孩子与自身的原因,总是胡乱猜疑,总是指责教师,甚至诋毁教师人格。俗话说“亲其师,信其道”,父母在孩子面前如此作为,孩子能亲其师吗?孩子不亲其师,能学好相应科目吗?当然,教师也要平等对待每位家长,不管他是达官显贵、商界巨贾,还是普通一兵、贫穷百姓,教师眼中看到的应该就是“家长”而无其他,要一视同仁,平等对待。该肯定的要真诚肯定,该批评的也要直言不讳。

再次,家长和老师双方要同学习、共成长。师生之间有“教学相长”,家校之间也是相互依存、相互促进的关系。所以,为了学生这一共同目标,老师要发挥专业特长,经常及时贴合实际,收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经验做法,通过家长会、班级微信群进行推送,让家长们在日常中学习体会,变得更有德行和能力,进而对照指导实践。家长呢,可以就自己孩子的个性行为,或孩子中的倾向性问题,积极与老师探导,以便于老师做更深入的研究与教育,这既利于教师的提高,也利于教师再回过头来对家长给予针对性的指导。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